酷奇一点,您疑问无踪!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与风情

来源:酷奇网 更新时间:2025-04-04 07:57:54

(一)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与风情

德昂族是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哪里有着最纯朴的人民,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德昂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当地人民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勤劳积累而成,那么,对于德昂族的民俗与风情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德昂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德昂族,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中的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居住分散,并与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的汉、傣、景颇、佤等民族杂居。因此,受这些民族影响,特别是受傣族的影响较深,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有三种方言,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民族渊源德昂族是保山、临沧、德宏一带最古老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先民是濮人的一部分,最初居住在坝区和山区,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展。至今潞西县芒市河边及轩岗坝等地,均有德昂族村落遗址。

据傣族父老相传,遮放坝区的许多水田都是德昂族开垦的,到元末明初德昂族才被迫迁入山区。在今德宏州高黎贡山西部的群山中,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历史遗迹,如瑞丽县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里附近的石铺村道,以及山区发现的大片古茶林等,据说都是德昂族先人留下的遗迹。可见德昂族是古代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民族。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德昂族的地位急剧下降,人口越来越少,降为德宏地区受剥削压迫最深、地位最低的民族。

居室文化

德昂人的住房普遍为干栏式建筑,有较高的建筑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还装饰有草制饰物,更是别有风趣。集体竹房建筑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区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解放以后保存下来的最大一幢房子,长达50米,宽约15米,面积达750平米,一般大房子面积也在四五百平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体以后,有血缘关系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家族还有共住一所大房子的习惯,只是在经济生活方面是各自独立的。

个体家庭住房个体家庭的民居多为竹木结构、歇山式草顶的干栏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但也有平面为半圆形,歇山式草顶呈弧形的,别有风格。干栏式民居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有主副两座楼梯。歇山式草顶为圆弧形的民居,当地又称“毡帽形”,风格粗犷。民居构架为穿斗式木梁柱,楼面、隔间均用竹片或木板铺设。

山寨茶香

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

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

这是德昂人传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

(二)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侗族也不例外,但侗族崇拜多神,所以侗族文化也就因此丰富多彩。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又多了很多信仰。那么,你知道侗族的信仰是什么吗?那就一起看看吧。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谓坐守山坳的“萨对”,守桥头、床头的“萨高乔”、“萨高降”,偷魂盗魄的“萨两”,传播“天花”的“萨多”,制酒曲的“萨宾”等。

此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叫做“萨岁”,又称“萨麻”、“萨柄”、“萨堂”,为许多侗族地区所信奉。人们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信仰多神,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因此,也有的地方间设庵堂寺庙,敬奉观音、南岳、五台、关圣、文昌、二帝等神。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您可能还会喜欢: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十分具有特色的布依族茶文化

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壮族师公戏

(三)你所不知道的伊斯兰教教义

宗教教义指的是某一宗教所信奉的义理,每个宗教都有它独特的教义。那么你知道伊斯兰教的教义是什么吗?伊斯兰教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文化内容广泛,伊斯兰教义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所以值得我们去了解。

1、基本信仰,指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

信安拉。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信先知(圣人)。《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 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是最尊贵的使者,也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两类的 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

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

信前定。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2、宗教义务,指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项基本功课,简称念、礼、斋、课、朝。

3、公益与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守、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为人类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公益义务。

(四)你所不知道的基诺族婚恋“三部曲”

婚姻习俗从古至今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关于婚姻的习俗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了不一样的传承。虽说现在都实行婚姻自由,但在基诺族的婚恋还是有着一种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婚恋三部曲。想知道基诺族的婚恋是那三部曲吗?下面的基诺族文化为您解答。

基诺族婚恋自由。解放前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不受任何约束,婚前生子不受歧视,可随母亲在大家庭中生活。解放以后,这种习惯已逐渐改变。基诺族的传统婚恋,一般都要经过“巴漂”、“巴宝”和“巴卓”三个阶段,即秘密交往、公开爱情关系、同居,举行婚礼,正式成亲。

青年男女在婚恋以前,先要举行成年礼,然后方可参加社交活动,寻找伴侣。青年们谈情说爱的方式灵活多样,上山砍柴,下地劳动,边走边谈。有时还隔山唱歌,以歌声传情求爱。

基诺族村寨内,一般都设有一幢称为“尼高卓”的公房。“尼高卓”内设有竹凳、竹床,是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青年大多集中在“尼高卓”内,男青年弹弦子,女青年吹口弦,自由谈笑、唱歌取乐。有情有意的男女,常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时弹、时唱,窃窃私语,交流感情。年轻人在生产活动和“尼高卓”公房内的娱乐活动中交往结识,有了一定感情以后,便进入“巴漂”——秘密幽会的阶段。

青年男女的幽会,往往以花相约或用树叶信相约。基诺青年以花约会,与布朗族恰好相反,是姑娘采来鲜花,主动送给自己中意的伙子表白爱情,传递夜间单独幽会的邀请。伙子以戴花表示有意,以不戴花表示拒绝。一对有情有意的青年,往往在夜里找个僻静之地,倾诉衷情。青年们传递情感信息的树叶信,更是特别,只有心有灵犀者可以破释。

在林间小道上,如果发现新摘下的植物叶上,吐有嚼槟榔的红色汁液,那便是情人们传递的幽会或表白感情的信息。所用的树叶不同,传递的信息也就不同。据说,如果槟榔汁液吐在厥类植物叶上,那是嘲弄情人的人格低下,如同供人垫坐的厥叶;如果槟榔汁液吐在扫帚叶上,又摆上三尖用红线拴着的苦马草叶,那是表示俩人的心已相交相融,草枯叶烂都不变心。

一些约会的树叶信,用树叶或摆法暗示相见之地,有心人自会找到幽会地点。看到别人的树叶信,一般不能乱动,如果稍微做点手脚,会导致相爱的青年反目成仇。经过一段时间的幽会,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便互赠定情物,公开爱情关系,进入“三部曲”中的“巴宝”阶段。年轻人互赠的定情物多是小刀、烟斗、耳塞(耳环)、挎包。一旦定情,便公开往来,互相照顾,事事相帮,并开始同居,进入“巴卓”阶段。

男青年往往深夜登楼,与女友同宿,雄鸡打鸣即下楼离去。女方父母发觉也不干涉,任其发展。情人同居的时间,依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同居一段时间后便应举行婚礼,在男方的大长房内占有一个火塘,享有一个小家庭的权利;经济困难,无法举行婚礼者,可一直同居到有条件时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仍然要预先履行说亲的手续。说亲时,通常请男青年的舅父或村社头人为媒,带上一定礼物去向女方父母求婚。然后请“莫麦”(会推算日子的人)择吉日,定婚期。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都需要给舅父送三次酒、肉作礼。男方还需给舅父“接人费”,给女方母亲“奶母费”。举行婚礼时,男方宰猪祭祀,将猪头、猪脚献给卓巴、卓色等头人,按照女方长房内火塘的数额分送米酒、肉包。

在男方长房内设酒席待客。举行婚礼之日,新娘应重新漆齿,梳洗打扮,躲藏起来。傍黑时,男方亲友在卓巴、卓色等长老陪同下前往迎亲。迎亲人员登楼以后,姑娘的舅父再将新娘“找”回,交给迎亲人员,并以生产工具陪嫁。男方应向女方舅父送礼钱,表示对“找”回新娘的感激。新娘迎回来以后,新郎之母应给儿媳一只鸡蛋,并为儿媳拴线。新郎要敬新娘一杯酒,背着新娘登楼,由卓巴宣布俩人自此已结为夫妻。

男方将三两三钱瓷碗碎片(以此代银)用布包裹好交给女方舅父作为结婚证物保存。举行过这番仪式后,即开宴。这时,昔日爱慕过新娘的伙子,会用淘米水泼洒新娘,表示对没有获得新娘爱情的“报复”。向新娘泼水的伙子越多,说明追求新娘的人越多,新娘的身价也越高。

举行婚礼后的次日,新娘要上山砍两次柴禾,独自跑回娘家用饭。两天以后,新郎再亲自去将新娘接回。至此,婚礼结束。基诺族从前的婚礼,仪式繁杂,有首习俗歌这样唱道:“我们俩人要结成夫妻,先得问卓巴卓色,请他们点头批准。请舅父当我俩的证人,请舅父为我们推算婚期。象牙戥子称好金银三两三,我俩今日可成双。

竹编的蔑桌摆起来,桌上摆好九样菜;阿妈不要哭,阿爸莫伤心,交下白银一百两(实为一个半开),报答爹妈养育恩。我把鸡蛋交在阿妈的手上,我离开了阿妈的长房;我登上夫家的九级楼梯,跨进了新的家门。夫家阿妈把一只鸡蛋放在我的手里,引领我走进我的新房”。这首民歌生动地叙述了昔日婚礼的过程。

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基诺族的婚俗已有了许多改变。一种既符合法律规范,又有民族特点的婚恋风俗正在形成。

(五)你所不知道的柯尔克孜族禁忌

伊斯兰教是许多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许多的文化也和宗教息息相关。柯尔克孜族也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有着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柯尔克孜族的禁忌有哪些吗?下面的柯尔克孜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食肉方面,他们忌食猪、狗、骡、驴肉和未经宰杀而死亡的动物。要膳前要洗手,饭后也要洗手,洗完后手上的水珠不能乱甩,必须用毛巾擦干净;主人给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要吃,但不能吃干净,要剩下一点还给主人;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一般主人要杀羊热情款待,并请客人中的长者先吃羊头,表示尊重;来到柯尔克孜族家中作客时,不能随便揭开厨房的布帘看,参加婚礼时,也不能揭开新房的门帘看;新婚时,公公不能看见媳妇的面孔;客人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牧民出门,搬迁也有具体的规定,一般单日不搬家,单日不出门、主麻日(星期五)不走远路等等。柯尔克孜族的这些禁忌除了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外,还受到萨满教的影响。

婚姻禁忌

迎亲日,新郎在迎亲人的陪同下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却手持绳索,将新郎五花大绑捆在帐篷(或门)前,然后捆绑新娘并将一对新人栓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满情绪或恼怒,否则于亲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释放”。

生活禁忌

两人对面谈话时,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则认为对对方不敬。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故媳妇自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可退着出来。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若发现,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甚至被逐出村。

更多“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与风情”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你所不知道的德昂族民俗与风情 相关文章:

酷奇网举报投诉方式: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文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