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河谷伸展在天山支脉德木里克山迤北的开阔地带,这里生活酷爱射箭的锡伯族人。锡伯族喜爱射箭运动已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形成了锡伯族特有的射箭文化,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锡伯族素以“善骑善射”著称,史书中的记载锡伯族的先民:“儿能骑羊,引弓射乌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锡伯族人最初游牧于兴安岭、黑龙江一带,世代以打猎捕鱼为生。
“善骑善射”锡伯族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疆。”清代早期,由于连年混战,地广人稀,新疆当地军务空虚。那时,伊犁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之后,为了保卫西北边陲地区,于1762年成立了伊犁将军府。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要求,乾隆皇帝下令调遣“能骑善射,精兵勇将”的锡伯族官兵驻守西部边疆,60年后才得返回家乡。而从最早的鲜卑族开始,锡伯人民就一直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沈阳等地区。锡伯官兵内心中深藏着对离开故土,离开亲人的感伤,毅然背上了弓箭,牵着马儿,带着妻子儿女踏上了西迁卫戍边疆的路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锡伯族大西迁。
弓箭的光辉历史
以弓箭为生的锡伯族也有很多的历史名将,以弓箭闻名,以武艺称雄。最为出名的要数曾参加平定准噶尔叛乱的锡伯将军额尔古伦的大儿子——萨林阿。锡伯史料记载,萨林阿从5岁就开始练箭,18岁随父亲出征,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锡伯族的神射手。萨林阿能做到一马三箭!就是骑在飞驰的骏马之上,在100米的射程内连出三箭,箭箭命中箭靶红心。这是现代人所做不到的。
萨林阿的弓术被当时的皇帝听闻,甚至招进了宫中面圣。在那时的天安门前表演了弓箭的绝技,震惊四座。被皇帝称赞为锡伯八旗的神箭手。“弓箭的发明不仅增强了古代国家的军事实力,随之而来的还有非常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射艺被称为君子六艺,讲究修身养性。孔孟更是将射礼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讲究“无为”便是“有为”的儒家思想。在锡伯族人眼里,练箭就是练心,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事情。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在射箭的时候会彬彬有礼,他不会重视结果而只重视过程,追求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达到人箭合一的层次。“射以观礼”更是成为古时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个一生伴随着弓箭的民族,锡伯族很好地将中华儒家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继承了下来。锡伯人民每次射箭之前对手双方都会相互致意,作为一种射礼。尔后更会有精彩的祭祀、叫阵等活动,而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是沉浸在这种弓箭比赛营造的氛围中,由此锡伯族也成为中国56个民族邮票上唯一一个和弓箭印刻在一起的民族。
锡伯族人的历史是一部弓箭的历史,是一部保卫国家、屯垦戍边的英雄诗歌,正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描述的那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宗教教义指的是某一宗教所信奉的义理,每个宗教都有它独特的教义。那么你知道伊斯兰教的教义是什么吗?伊斯兰教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文化内容广泛,伊斯兰教义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所以值得我们去了解。
1、基本信仰,指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
信安拉。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
信先知(圣人)。《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 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只有安拉知道他们的数目,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 ,是最尊贵的使者,也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两类的 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应服从他的使者。
信后世。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
信前定。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2、宗教义务,指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项基本功课,简称念、礼、斋、课、朝。
3、公益与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守、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为人类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公益义务。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婚俗习惯。就如黎族文化中的婚俗就像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黎族是一个靠海的民族,因此黎族的婚俗更是耐人寻味。黎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婚礼习俗也有很多礼仪程序。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黎族婚俗文化吧。
“槟榔衣裙放桌面,多多少少请领认,一对光银表情理,上门拜亲定婚事。”在五指山腹地,黎族同胞们一直保留着提亲习俗,男方向女方求婚是黎族婚姻的传统惯例,订婚、定婚、许婚、约婚均属黎族缔婚过程的开始阶段。
原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国全解释说,黎族订婚要选择吉日良辰,由男方父母或直系亲属三至五个穿戴整齐的男女为求婚代表,携带用藤箩盛装的两块光银、两串槟榔干、两把鲜篓叶、一合螺灰、一捆烟草、一件新衣或黑衫等求婚聘礼,于上午或中午时分进入女方的村寨。
黎族婚姻一般经过提亲、订婚、迎亲、成亲、回门等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内容不尽相同。今年八十九岁的黄母群阿婆回忆,当年是由夫家的父母和叔婶带着一块蓝布和一块光银,到她家提亲,提亲后不久,就择日结婚。
成婚前,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商定结婚日期。聘礼的大小由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决定,富家送牛等大礼,穷家送猪肉与酒。成亲要选择良辰吉日,在一年之中的秋收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旺季,牛日、龙日、羊日、鸡日、猪日、兔日为吉日,虫日、蚊日、猴日、狗日、鼠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六百个槟榔中,四十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您可能还会喜欢:
畲族的图腾象征着什么,你知道吗?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民间歌曲,土族的精神财富
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二月二
伊斯兰教是许多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许多的文化也和宗教息息相关。柯尔克孜族也和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有着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那么,你知道柯尔克孜族的禁忌有哪些吗?下面的柯尔克孜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食肉方面,他们忌食猪、狗、骡、驴肉和未经宰杀而死亡的动物。要膳前要洗手,饭后也要洗手,洗完后手上的水珠不能乱甩,必须用毛巾擦干净;主人给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要吃,但不能吃干净,要剩下一点还给主人;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一般主人要杀羊热情款待,并请客人中的长者先吃羊头,表示尊重;来到柯尔克孜族家中作客时,不能随便揭开厨房的布帘看,参加婚礼时,也不能揭开新房的门帘看;新婚时,公公不能看见媳妇的面孔;客人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牧民出门,搬迁也有具体的规定,一般单日不搬家,单日不出门、主麻日(星期五)不走远路等等。柯尔克孜族的这些禁忌除了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外,还受到萨满教的影响。
婚姻禁忌
迎亲日,新郎在迎亲人的陪同下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却手持绳索,将新郎五花大绑捆在帐篷(或门)前,然后捆绑新娘并将一对新人栓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满情绪或恼怒,否则于亲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释放”。
生活禁忌
两人对面谈话时,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则认为对对方不敬。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故媳妇自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可退着出来。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若发现,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甚至被逐出村。
更多“你所不知道的锡伯族的射箭文化”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上一篇:流产两天hcg降到多少为正常值
下一篇:孕妇能吃雪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