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上的除恶方式都是各显神通的,在佛教里的除恶方式,常见的是做法事,而在基督教中,他们的除恶方式时洗礼。只是,基督教多为是西方宗教,因而并不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洗礼是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基督教洗礼文化是怎样的吧。
洗礼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为门徒设立的两个重要礼节之一。洗礼是初信者正式加入教会的一个必须的仪式或礼节。施洗约翰当时不许耶稣受他的洗,耶稣却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义”也称作“礼”。举行洗礼是耶稣对门徒所发布的命令。历世历代的教会都遵行主的命令。《使徒行传》记载了初期教会的使徒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今天,对一个想要正式加入教会的人而言,受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水洗礼
水洗礼是指用水施洗,主要有下面三层意思:
(一)水洗礼主要指施洗约翰的洗礼,即悔改的洗。施洗约翰作为耶稣开展事工前的开路先锋,他所传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悔改的信息,例如,他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他在约旦河里所施的洗也是悔改的洗礼,例如,约翰亲自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马可叙述说:“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二)水洗礼是指归入耶稣基督的死。水洗礼表明旧我和罪的死亡,新我的出现。这一点在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分别都有预表和描述。例如,以色列人过红海这件事有学者认为是一个预表。过红海前,以色列人受埃及法老王的压制,即受罪的控制,受尽奴役和苦难。红海过后,有会幕在他们中间,上帝与他们同在,预表一切都弃旧更新了;又如,洪水灭世这件事也是这样。洪水来临前,当时的人恶贯满盈,罪恶滔天。洪水过后,上帝与他们以虹立约,人们归顺上帝,预表人的罪孽被洪水洗净了;再如,保罗说:“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三)水洗礼是指受洗人与上帝立约。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耶稣来要继续并完成这个约。《圣经》之所以被称为“约书”就是这个原因。一个人在受洗时,教会为其举行水洗礼,就是要人和上帝立约。彼得说:“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愧的良心。”学者认为,这个“求”字,最正确的翻译应为“立约”之意。即希望受洗的人在众信徒和上帝面前立弃旧更新、永不改变、永不反悔之契约。既然是立约,那双方就既有权利,又有责任和义务,并且不可失信,要恒久守住这个约。上帝是信实永不改变的,改变的往往是人类自己。一个人既然愿意受洗加入教会,就要立志受信仰的约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服务于教会,荣耀上帝。
穿着鲜艳靓丽的民族服饰,敲着留下岁月痕迹的牛皮大鼓,欢歌载舞,这就是基诺族人庆祝丰收的大鼓舞。太阳鼓在基诺族的节日里一定会出现,它被基诺族人视为神灵的象征,而太阳鼓也是基诺族文化的一个象征。那么,关于太阳鼓有着怎样的传说呢?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基诺山鲜花盛开,欢声笑语。寨子里的卓巴(长老)敲响了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族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公鼓大些,母鼓稍小。鼓身用坚硬而不易开裂的圆木凿成,呈圆柱形,长约1米,直径约50-70厘米不等。两头均用方形木钉钉住牛皮为鼓面,两端鼓身四周各有20个木柄环绕,象征太阳光芒。每端距鼓面10厘米处还各开一方孔,用以系结绳索、穿杠抬鼓。木鼓的存放不用架子,而是用绳子吊挂起来。
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时将其供放在卓巴和卓生(地位仅次于卓巴的另一长老)家里,任何人均不得随意触摸、敲击。只有卓巴宣布过年时和过年跳大鼓舞时,以及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制作太阳鼓是每一个寨子极为重大的活动,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选好一棵树,并择吉日杀鸡祭神砍树。砍树必须在晚上进行,不能让女人和动物看见。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专设的草棚里,在天将破晓时蒙鼓面。蒙鼓前先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举行祭鼓仪式,欢跳大鼓舞。随后人们一路歌舞欢腾,将太阳鼓抬到卓巴或卓生家供奉。
基诺族为什么如此敬重太阳鼓呢?相传,远古的时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玛黑、玛纽兄妹得到造物主的指点,躲进蒙着牛皮的大鼓里才幸免于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了基诺族的祖先。他们非常感激太阳鼓的救命之恩,于是便在每年十二月丰收喜庆之时敲击太阳鼓。儿孙们听到鼓声,便纷纷围拢大鼓,手舞足蹈,尽情欢跳,于是太阳鼓和太阳鼓舞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
语言是人与人能有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人们借助语言的功能进行文化思想上的传递。赫哲族文化的传承里语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赫哲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赫哲族文化一样在民族文化里占据一席之地。
一种语言不能没有文字。所以,借用外族文字书写记录自己的语言是极普遍的现象。有的把其它民族的文字直接拿来使用,更多的是先拿来使用,再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文字。与赫哲人有渊源关系的女真人曾使用改造过的汉字,既大小金字。到后来,满民族借用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而蒙古文实际上又源于阿拉伯文。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赫哲族人口虽少,既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交流广泛。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话,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传说》、《虎的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形式自由。“伊玛堪”的内容,有的歌颂英雄事迹,有的讲述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
据调查赫哲族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录的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图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伦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
“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给儿童们讲述,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姑娘的传说》、《金鹿的传说》等。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为“艺术之乡”的佛山,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可谓说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著名的佛山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庙会等都是我国非常优秀且宝贵的民俗文化和佛山文化,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来了解下吧。
佛山南狮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狮子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通常用几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喻称事业有成,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这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龙舟说唱
也称“龙洲歌”,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旧时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沿街穿巷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词基本为七字句,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
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政权、族权于一体,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信仰中心和祭祀圣地。农历三月三是北帝的诞辰,佛山民众要举行隆重的贺诞活动,内容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
北帝诞庙会都是佛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佛山人的生活。2006年佛山“祖庙北帝诞”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佛山“北帝诞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不是单纯的北帝诞庙会,而是在整合佛山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浓缩了佛山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佛山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佛山人祈盼和谐富裕、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佛山秋色
“秋色”,是丰收的景色之意。“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间艺术活动的称谓,也作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总称。早在明朝时期,为庆贺丰收,每于秋收之余,佛山人利用手工业的边角料:如纸、碎布、丝绸、香胶、蜡、陶泥、竹木以及农副产品:如蚕茧、谷豆、鱼鳞、瓜果、萝卜等,以扎作、粘砌、纸扑、雕刻、剪贴、雕塑、灌注等技法,制作成各种仿铜铁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鸟虫鱼、瓜果等,达到以假乱真、奇巧斗胜的艺术效果,流传下来,成为“佛山秋色”艺术品的独特制作风格。秋色还包括有彩灯扎作、头牌花车、化妆造型及各种表演艺术、民间音乐等。
每年秋夜,人们在商定的晚上,各自将自制的工艺品及各项节目参加游行表演,逐渐形成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佛山秋色赛会,佛山人称为“出秋色”,每到赛会举办之日,佛山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关帝诞
佛山有关帝庙11座。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关帝神诞日。此日要举行关帝出游,并有会景随行。会景节目多是“飘色”、“锣鼓框”等。在十多座关帝庙的活动中,最隆重的要算东头、弼头、福德、仙涌、福庙五间。
关帝出游时,五间庙联称为“五虎下西川”。先在弼头关帝庙内共住,弼头、福德脯的螺涌社、同义联等数家武馆舞师列队欢迎,并在弼头一处叫冬瓜窿的地方表演舞狮入洞节目,叫“三狮入窿”。次日,各庙关帝神像回庙,“五虎下西川”的关帝出游至此结束。
佛山祭祀关帝尤以工商界最为恭谨,武馆人士和民间也有供奉者。其意是崇拜关云长的英勇大义、正气干关,用关帝的正气压邪。后因关帝的脸是红的,民间以红为“红利”,当代商家和民间又将关帝奉为财神虔诚地膜拜。
华光诞
华光是南方火神,佛山祀华光十分隆重。佛山人忌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家历九月廿三华光诞期,镇内各坊都建“火星醮”,由所属街巷店户捐款,选出代表(称为值理)搭醮棚,悬挂五色铜枝彩灯,“建醮景色”。
建醮前,值事们前往低街(今莲花路)华光庙,迎华光塑像供奉在醮前,开坛诵经祭拜,街内各店户到坛参神;次日午,由一人敲响高边锣开道,道士们各持法器,为首的平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酒净水,俗称“送火星”,随后是十队“八音”,飘色童数队。历时三、四日,华光神像回庙,火星醮才告结束。
开醮时,居民跟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器边诵经边绕坛走三大圈,俗称“转运”,据说经过如此“转运”后,来年晦气就能尽消,即使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衣服捧在手中随行,也可“转好运”。今佛山市郊澜石镇深村华光庙每年仍举行华光诞期“火星醮”,随行“转运”的人者也还不少。
佛山七姐诞
七月初六晚,佛山妇女进行“摆七夕”(又叫“摆慕仙”)的活动,为把“摆慕仙”搞得热闹,在前一年就广招未婚姐妹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埋会(准备),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布绣成的“牛郎会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也有用芝麻砌成花瓶,台椅,也有用通草制作的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初六晚集中陈列,在大庭院或天井的八仙桌上(一般有三、四张桌并排着)。
桌上摆上“慕仙秧”两钵,用红纸环套秧的四周,钵中央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用盘子砌“五洞棋”(红、白、黄及有豆沙馅的小饼,状如棋子)最通常是砌至七层或九层的塔形;生果盘:有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均尽心砌成各种形状);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称“千日娇”),还摆上斋菜一盘。当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跪拜;请道人(喃无先生)诵经开坛,请大戏班演剧或女令唱曲助兴,通宵达旦,一连三晚,本地姐妹及群众多于初六晚前往“看七夕”,品评谁家姑娘手巧;四乡群众多在初七、初八白天赶来观赏。初八晚散集,晚饭后,姐妹们跪拜毕,将陈列品收起,入会姐妹分派果饼。
赛龙舟(“扒龙船”)
赛龙舟俗称“扒龙船”,是佛山各县民间盛行的传统群众活动。每年端午节或其它盛大节口,都会举办龙舟竞赛。龙舟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长约20——30米。船头装有木雕彩色龙头,船后有木雕龙尾。船上插彩旗、彩牌、罗伞。每船一般坐30至40人,穿同色衣服,鼓手以鼓声指挥进退,船前后各站一人,高举长桨,大力踩足扑动,使船身扑腾,掀起浪花;船前后舵手,控制航向;众选手含着鼓点,奋力划,使龙舟似离弦之箭冲浪前进。龙舟赛往往吸引无数游人,河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欢泣声、笑声、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宵。竞赛活动,村、镇、县、等都可举办,有的地方还以举办“龙舟节”进行联谊、招商活动。
更多“你所不知道的基督教洗礼文化”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上一篇:驾车没有关好车门行车怎样处罚
下一篇:油麦菜怎么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