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文化中,教会认为只有死在天主恩宠中的人,才能够得到救赎,进入天堂,而那些没有得到完全净化的人,在死后会进入地狱。
那么,天主教里是如何描述地狱的?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现时天主教会强调的是:地狱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地方。什么是炼狱?那是一处有火的监狱,大多地狱死后都会下去的地方。在那里将会抵受极度的痛苦。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圣经中真的没有直接提到「地狱」或「最后的炼净」这些名词,但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启示和概念,首先,在旧约玛加伯下书中就曾提及玛加伯为亡者献赎罪祭。此外,在新约中,耶稣就曾经亲口说过假如有人亵渎圣神,不论今世或在来世,都不会被赦免的。
这里暗示着:有些罪过可在今世得以赦免,另一些则在来世得以净化;此外,在格林多人前书和伯多禄前书中都曾间接谈及炼净的火这些都可以说是圣经中有关「人死后最后炼净」这道理的基础。新编天主教教理中并没有详细解释地狱中的炼净过程,一般相信,炼灵渴望与天主共融,却未能立刻如愿于是他们就在这种煎熬中得到炼净值得留意的是,新编教理强调炼狱中的炼净实在不能与地狱的处罚相比,由此可见,我们实在不宜过份强调「炼狱」的痛苦也不宜运用过份或任意的「想象」来描述地狱中的情况以免惹人误会。
炼狱是天主教用来描述信徒死后灵魂暂时受罚的地方(或状态)是天主教教义之一。炼狱的拉丁文purgare意思是洗涤,天主教徒认为,炼狱中关押的是已经确定将会得救的信徒,炼狱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灵魂净化后便可进天堂,对于炼狱,《圣经》里没有出现这个词语和直接阐述,但天主教认为《圣经》曾暗示炼狱的存在。天主教的教义认为罪分有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该死罪,是使灵魂死的罪;小罪是不致於死的罪,可以在炼狱炼净。
有功德的天主教徒死后可以直升天堂,但天主教教义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经赦免的轻罪和各种恶习,灵魂就会下到炼狱受火炼,净化后才可进天堂。若在世信徒为炼狱中的灵魂虔诚祈祷、施舍和请神父做弥撒,便可拯救灵魂早些离开炼狱。
天主教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已经传入中国,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主教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直到明朝才开始产生真正影响中国。
那么,天主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谈到明朝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个问题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们带给中国的《万国坤舆全图》、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当时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大都是以数学家、历史家、天文家、艺术家、兼传教士的多重身份来到中国的。他们在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也把当时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农田水利、矿学、建筑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音乐、艺术等,从而给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
在数学方面,明朝着名科学家徐光启(官至宰相)积极向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神父(时人称“利氏为海内博物通达之君子”)学习科学技术,他同利氏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创中国几何学之始,我们今天几何学上所用的“点”、“钱”、“切线”、“弦”……等,大都是他们二人所创立。徐光启还在利氏的帮助下编译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
天文历法方面,传教士因着先进的天文科学技术,被朝廷委托主持历局,修订历法,修造天文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阳历)就是从清朝传教所修订的100卷《崇祯历》开始的,它取代了当时陈旧的回回历,大统历。可以说,传教士们使得当时仍相信“天圆地方”的中国天文历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新。
农田水利方面,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在天津等地试办水利及营田事,大大改进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这为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实是一功德之事。农业方面,徐光启编着了我国古代着名的《农政全书》。此书被称为我国“四大农书”之一。
文字工作方面,法国传教士张诚撰有《满文字典》,利玛窦撰《中意葡字典》、《中国文法》。音乐方面,作为音乐家的传教士徐日升着《律品正义》、详记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中国西方音乐艺术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哲学方面,传教士傅泛际与明代科学家李之藻合译《寰宇诠》(讲学宇宙)、《明理探》,这是我国关于西方逻辑最早的译本,张诚译有满文《哲学原理》。
绘画、建筑、艺术方面,王致诚、郎世宁、艾启蒙等传教士,他们介绍西洋油画,其精湛的绘画艺术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许多画家。在圆明园的建筑中,他们也应皇帝之邀参与其事,从而产生了园内许多中西结合的艺术建筑。这一切的一切,都推动了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有宗教信仰,从而加入了宗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之一,你了解天主教吗?你知道天主教神职人员可不可以结婚?本期的天主教文化就带你了解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的一些知识吧。
圣经说婚姻是神圣的,因为“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们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基督教会的所有人士都可以结婚。婚姻是上帝所赐福的,是神圣的。
因此,犯强奸也是极严重的罪。这是圣经的观点。“教皇”,那是天主教的事。如果按广义的解释,基督教也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可结婚,这样的规条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圣经所导致的。教皇可不可结婚,不知道天主教是怎么规定的,但历史上教皇犯强奸的事屡有发生(当然这不能代表天主教犯强奸,不少教皇就是被揭穿这一点而被下属赶下台的)。
目前世界知名的宗教中,只有基督教公开承认婚姻是神圣的。(以淫乱着称的邪教就不说了,我说的是各国政府承认、百姓可公开参加的宗教。)其他的,天主教、东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规定神职人员不可结婚。
天主教:规定神职人员不能结婚,只能独身,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
众所周知,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那你们知道天主教的神职人员都有哪些,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等级是怎么分的么?本期的天主教文化就带你去了解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吧。
传统的七品神:神职亦称“圣秩”、“圣品”、“神品”,属于基督教主教制教会对神职人员权力、职位的等级划分。
1947-72年实行的圣统制期间,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分为七品:一品司门员司阍,二品读经员,三品驱魔员,四品辅祭(襄礼员,司祭做弥撒时,答应经文,伺候一切),五品助理副祭助理执事,在大礼弥撒中朗读书信(协助六品副祭办事),六品副祭(执事),七品司祭(包括神父、主教)。
1972年以前的拉丁语天主教教会认为一至四品为低级神品(小品),五至七品为高级神品(大品),大品神职都要求终身独身;东正教会和新教圣公会的神品划分与天主教类似,但以前五品为小品,后两品为大品。
现行的三级神职:1972年以后,天主教废除了7品神职制度,实行副祭、神父和主教组成的3级神职制度;其他低级职位随时选择平信徒担任。现在,只有经过祝圣的副祭、神父和主教才能称为神职人员。
天主教使用的“司祭概念”经常是狭义的,主要指称神父;而基督教其他各派使用的司祭概念则大多是广义的,包括所有可以主持祭祀活动的各级神职人员,因为英文priest源于希腊文presbyteros(长老)和拉丁文sacerdos(司铎)。
第一级副祭:副祭也称为执事,“六品”,在大礼弥撒中负责颂唱福音经;平常也可施行洗礼、送圣体、婚礼、殡葬礼。它属于一种过度性神职,绝大多数的副祭要晋升为神父,因此法典规定,副祭也必须发誓愿意终身过独身生活。
第二级神父:神父是天主教有权主持弥撒的神职人员之中最低的等级,也称司铎,因此祝圣神父的典礼称为晋铎典礼。他负责履行基层堂区的训导、圣化、治理工作;所谓训导,即领导基层堂区、教区的牧灵工作。
所谓圣化,即通过一定的仪式把教会需要的各种事物神圣化,例如洗礼需要的水念经祝圣以后就称为圣水,把未曾发酵的面饼和(红)葡萄酒,放在圣体盘(ciborium/pix)和圣餐杯/圣爵里,念经祝圣以后就称为耶稣的圣体圣血等;所谓治理,即辅佐主教管理堂区(parish)。
神父有权施行除了祝圣神职以外的其他各种圣事,最日常的的圣事是主持弥撒,送圣体(圣餐);主教任命的堂区主任称为主任司铎(pastor),通领堂区的其他神父和信徒。
第三级主教:主教是3级神职制度的最高级。根据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解释,主教是负责领导教区的最高神职人员,其权力来自耶稣确定的12使徒的继承权,是教义的导师,圣礼的司祭,教会的牧人,因此祝圣主教的典礼称为晋牧典礼。
主教拥有司祭的全部权力和神父所没有的祝圣神父和主教的权力。
早期教会的主教是由信徒民主选举的地区教会负责人,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主教由教皇颁发委任状以后,才能举行晋牧典礼。每一个大教区/教省任命一位大主教/总主教通领教省的各个主教区。
枢机主教(礼服是深红色的,因此俗称红衣主教):枢机主教由教皇直接在主教中选拔任命,终身任职,负责某个国家、地区或某项重要事务,是天主教会职务最高的神职人员。
枢机主教大多常驻罗马,在教廷担任重要职务;现任红衣主教大约174位,组成世界枢机主教团,是协助教皇处理天主教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的最高咨议集团。
主教、大主教和枢机主教都属于3级神职制度的最高一级,他们之间只有行政治理权限的大小高低之分,作为司祭的神权地位是一样的,因此,册封枢机主教的典礼不再称为祝圣典礼。
一般来说,天主教领受神品圣事的只能是男性信徒,女性只有加入修会或修道院以后,才能领受与修女身份相应的职务。现行的授职规定始于1947年教皇比奥十二世的《神职圣事》诏书,1994年5月22日,当代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牧函《圣事授职》中,再次肯定了教会传统。
尽管天主教1962-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作了许多姿态开放的改革,但是,诸如妇女在教会中的应有作用,教士是否必须独身,是否有必要反对离婚、人工避孕和堕胎等,仍然是全球争讼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
更多“天主教里是如何描述地狱的?”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上一篇:项羽有哪些性格特征
下一篇:三星笔记本按f2进不去b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