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领头羊,也称作为创建者,例如道教文化中的敬明道,肯定也是有人去做领头羊去做创建者,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之发扬光大。但是你知道敬明道是谁创建的吗。那么小编就要出现来告诉你了。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据道教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
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净明派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一个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一个是宋朝何真公广度弟子,还有就是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而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之特点,但是其以忠孝济度为主的精神是不变的
仙家之最正者
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太上灵宝净明法序》谓许逊“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隋代起,即有对其加以崇奉者。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靖康之变后,战乱频仍,“忠孝”更受推崇。净明道顺应时势,继承道家关于“道”的学说和“涤除玄览”的理论,吸收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家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说,主张融合儒道,认为“以本心净明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为贵”,才能合乎“中黄八极天心”,达于“无上清虚之境”。其道术侧重于守一修仙度人。元以后归入正一道。由于净明道强调忠孝,调和儒道,该派在元明时期的士大夫中颇有影响,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西山许宅立游帷祠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采,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何真公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刘玉创教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净明道法统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
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了近千年,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道教文化及其高雅,它是通俗的民间信仰,也是民间群众的生活组成部分。那么,道教文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关于“本体养生”。“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道教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古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宗教,和儒教、佛教并称“三教”。“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位于湖北十堰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这里承载了道教的发展历程,孕育了道教文化,是湖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武当山位于楚、秦、韩三国交界处,这里山高壑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当山”名之由来即与历史上抵挡外敌有关。道教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武当道教供奉玄武为主神,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解,形成了系统的武当道教文化体系,故有“武当派”之称。
明代帝王把武当山视为“皇室家庙”,并把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祭祀,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位尊五岳之上。如今,武当山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珍贵的道教文物、神奇的道教医药、独特的道教音乐及玄妙的武术、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
武当道教史包括武当道教的历史渊源、玄武神崇敬的起源的演变,汉魏六朝时期的道教与武当山、唐宋时代的武当道教、元代武当道的发展、明代武当道教的鼎盛、清代至民国时期武当道教的兴衰、1949年以后的武当道教及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在全国各地的影响等。
武当道教理论包括老庄哲学与武当道教、道教神学、道教哲学、道教伦理学、道教科学及对武当道教经典及仪式的文化人类学分析等。
武当道教建筑文化包括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的来历及规模、古建筑群的宏观设计思想、宫观庵庙等建筑所反映的神仙思想的风水观念、现存宫观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主要建筑单元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文化学分析、宫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宫观建筑与宗教活动开展、历代人士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评价意见等。
武当道教像器文物: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武当山神仙造像、供器、法器、摩岩、碑铭、壁画、楹联、匾额等凝聚着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大都具有优秀的技术水准和优美的艺术特色。
武当道教仪式文化:道教法事活动是历代传承的规范化的仪式,无论是庆成醮典、节日斋仪,还是早晚坛功课、放施食等法事活动,无不伴随着程式化的动作、讽诵古老的经文、演奏优美的道乐等,其中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已被学术界关注并有了相当的成果。
武当武术文化:武当内家拳法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其理论基础包括道教哲学、内丹理论、心性修养、武德修养等;武当道士张三丰与太极拳的关系;内家拳的功法门派;气功流派等。
武当道教文学:道经中有关武当山的丹诗、青词、道士诗文作品的文化价值;历代有关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鉴赏分析等。
武当道教信仰民俗:宋代以来全国各地民众朝山进香习俗的发展、香会进香的组织、议程和禁忌、个体进香与许愿习俗的社会学研究、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民俗节日等。
其它如仙山胜景、历代高道、道医仙药等,也皆有其文化内涵。
在我国的神话中,八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每个神仙都有自己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其中韩湘子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你知道韩湘子有哪些传说吗?想要更多的了解韩湘子,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析。
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子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
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锺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后来,韩湘子游历到一地方,见一片桃林,仙桃红熟,他攀树摘桃,不想树枝突然折断,韩湘子堕地而死,尸解成仙。
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着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着:“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
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韩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韩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着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中国道教文化中,有着“三清四御五方五老”的说法,对于“三清四御”不少人是了解的,那你知道这道教的“五方五老”是哪几位神仙吗?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那他们的称号分别什么?那么本期的道教文化,为你深入解析。
说法一:
五方五老天君,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一说为元始天王所化。中国个道派以三清为始,比如全真道以太上老君为主,五方五老为元始天尊为主。五方五老的名号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说法二:
五老君是道教初期的五方神灵,亦称“五帝”。五方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后来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
他们与元始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五行之始、五气之祖。在体系中,五老君没有具体职司,但地位崇尊。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
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
说法三:
以下“五老”分别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
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东方木德青帝太昊伏羲,木帝也,其精岁星。下应泰山神仙;
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曰南方火德赤帝炎帝神农,火帝也,其精荧惑,下应衡山神仙;
中央元灵元老君,号曰中央土德黄帝轩辕,土帝也,其精镇星,下应嵩山神仙;
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曰西方金德白帝金天少昊,金帝也,其精太白,下应华山神仙;
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曰北方水德黑帝颛顼,水帝也,其精辰星,下应恒山神仙。
此外,又有“五老监真”之称:绵山乃五方神灵会群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
更多“道教文化详解:净明道的创建者是谁”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上一篇: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
下一篇:泼水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