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地球的正常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占78.08%,氧占20.95%,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还有微量的稀有气体,稀有气体0.94%、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因为溶液中溶解有氧气且反应体系与外界存在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不断有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溶液中,新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很快就被氧化成氢氧化铁,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到有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生成,只能看到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的中间产物:一些灰绿色的絮状沉淀。然后转化为红色的氢氧化铁沉淀。颜色变化为白色变为灰绿色然后变成红色。
海面上空气中盐的浓度为每立方米10万等份即每立方英尺350万等份。
根据风和气压条件,含有盐分 的空气经过成千上万千米的长途跋涉渗透到内陆地区。因为盐粒充当 了 核,降雨的雨滴在核周围形成,从而导致了云的形成。
盐粒同时也导致了海岸上空雾霾的形成。当湿度到达百分之75或以上时,就会形成霾滴。
与密度直接有关,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海拔等。
声速是介质中微弱压强扰动的传播速度,其大小因媒质的性质和状态而异。空气中的音速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的条件下约为340m/秒。
从本质上讲,声速是介质中微弱压强扰动的传播速度。主要是随介质不同而异,所以在同一介质中,声速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在流动的气体中,相对于气流而言,微弱扰动的传播速度也是声速。在温度T不为常数的流场中,各点的声速是不一样的,与某一点的温度相当的声速称为该点的“当地声速”。当气流的温度很高(如高超声速流动),或存在有外部的激励源时,气体分子内部振动的动能很大,分子的离解度很高。
下雪可以减少空气中的降尘污染和PM2.5污染。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空中的水汽凝华后,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形成机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更多“空气中的气体含量是”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上一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下一篇:刺激胖子减肥的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