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夕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2、节日习俗
(1)守岁:守岁,俗称“熬年”。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2)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我国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在除夕晚上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年夜饭在古代人中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既享受佳肴美食,也享受那份快乐祥和的气氛。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3)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燃放爆竹污染环境,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现在全国已多个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我们要遵守当地禁放、限放管理规定,文明过年。
(4)祭祖:古时,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礼俗很盛。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各异,而大多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点上香烛,倒上美酒,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吕梁山区有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他们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1、西红柿最开始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人们叫它“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因为在森林里的蘑菇颜色越鲜艳越好看往往毒性越大,海里的鱼越好看也越有毒。所以人们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西红柿。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西红柿苗,献给他的情人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西红柿便落土欧洲,但仍然没有人敢吃它。当时,英国医生警告人们说,食用西红柿会带来生命危险。
2、若不是美国人罗伯特上校采取了一次破天荒的行动,恐怕人们至今仍不知道西红柿是什么滋味。1830年,罗伯特从欧洲带回几棵西红柿苗,栽种在他的家乡新泽西州萨伦镇的土地上。但是,西红柿成熟之后,却一个也卖不出去,因为人们把它看作有毒果实。罗伯特不得不大胆向全镇人宣布:他将当众吃下10个西红柿,看看它究竟是不是有毒。镇上的居民都被罗伯特的“狂言”吓坏了。一个医生预言:这个古怪的上校一定活得不耐烦了,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命丧黄泉。
3、罗伯特吃西红柿的日子到了。全镇几千居民都涌到法院门口,看他如何用西红柿“自杀”。正午12点,罗伯特上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穿黑色礼服,面带微笑,缓缓走上台阶,接着,他从小筐里拿出一只红透了的西红柿,高高举起,向众人展示。待几千双眼睛验证没有假后,他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咬了那只西红柿一口,一边嚼一边大声称赞西红柿的味道。当罗伯特咬下第二口时,有几位妇女当场晕过去了。不一会儿,10个西红柿全部被罗伯特吃完,他仍安然无恙地站在台阶上,并向大家招手致意。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乐队为他奏起了凯旋曲。罗伯特的行动证明了西红柿没有毒。于是,西红柿名声大振,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丰姓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丰的孙子施、卷以他们的祖父的名为姓氏,称为丰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国,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酆氏。后来,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边为姓,即丰字为姓,得丰氏。望居松阳县。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
迁徙分布:丰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二位门阀。丰姓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静海,河北之青县 黄骅 尚义、景县,邢台 南宫 ,山东之曲阜、商河、平邑、平度、龙口、文登、昌乐、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川,安徽,上海,湖北省浠水县等地均有此姓,河南之罗山县。
1、风力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动力机械,又称风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以太阳为热源,以大气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利用发动机;
2、风车最早出现在波斯,起初是立轴翼板式风车,后又发明了水平轴风车;
3、风车传入欧洲后,15世纪在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荷兰、比利时等国为排水建造了功率达66千瓦以上的风车;
4、18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风车的结构和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已能采用手控和机械式自控机构改变叶片桨距来调节风轮转速。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气候和土地适合发展农业。韩国人属于朝鲜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食用大米的历史悠久,所以大米制品也相当丰富,炒年糕就是其中之一。迷韩国欧巴,追韩剧思密达,崇尚韩国饮食文化,那你知道韩国炒年糕的由来吗?
炒年糕是汉族年节特色食品。它有很多种做法,不同的做法用到不同的原料,每一种都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自古代流传入朝鲜半岛,这种中国的平民饮食得到了韩国贵族的喜爱。
韩式炒年糕又名辣炒年糕是朝鲜半岛的传统美食,在古时候是只有君王才能吃到的佳肴。如果加上特制的面条、煮熟的鸡蛋、方便面等材料,味道更加可口。它有很多种做法,不同的做法用到不同的原料,每一种都美味可口,营养丰富。
炒年糕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街头美食的代表。近年来,韩国美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宣传,炒年糕也以它高营养、味道可口的特点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毫不逊色于世界上的各种珍味。炒年糕逐渐被定义为高级饮食,在中国也很受欢迎。甜甜辣辣的炒年糕,是韩国年轻人的最爱。比较特别的是,不用油炒,而是利用水煮方式,让年糕饱吸酱料,搭配脆脆的青菜,口感层次很丰富。
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的像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将煮熟的大米用棒槌打碎打粘,然后做成各种型态后冷却干燥,食用前用水泡一下,即重新获得粘性。
炒年糕的主要原料就是年糕,一般加入甜辣椒酱、盐、鱿鱼、蒜片、辣椒、青椒等,泰熙家特色炒年糕,色泽鲜美,嚼劲十足,饱吸酱料,根根入味,甜甜辣辣的,口感层次丰富,还可促进消化,明目美肤哦!
更多“除夕的由来和习俗”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